1)第二百零九章 某种特别的意义_导演能有什么坏心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香川照之的菜种得并不顺利,这在当地人看来是比修炮楼更令人厌恶的事。

  打了八年仗,连伪军都知道曰本就要完蛋了,开始与国府接洽,商量着如何尽可能多地和共军抢地盘,没想到这时候日军竟然开始种地。

  这是想干什么,在作长期过日子的打算吗?

  于是围绕土地耕种,发生了之前没有过的矛盾和对峙。

  杨树和刘漫之前收集的资料很多,战争即将结束以及日军投降之后受降之前,各种矛盾林林总总,发生了许多特别的事,如何选择素材是个费脑筋的问题。

  写剧本的时候,杨树大部分都一般性带过,虽然表现了,但并没有重点突出。

  比如日军组织人手到当地维持会会长家抢粮,这是他们和汉奸之间的内讧,虽然拍出来也有一定意义,也能增加趣味,但和主题关系不大,基本不属于敌我矛盾。

  日军开春时用战马卖苦力帮人种地赚粮食,这肯定也和一般百姓没关系,普通农民没那么多地可耕种,也没钱雇佣日军。

  另外日军买卖武器这种事虽然一直就有,不过杨树将这些事都安排在日军宣布投降之后,免得这种情节被误读,甚至被某些人故意曲解。

  其实武器买卖在民国是合法的事,不同于满清的严格管控,民国许多法律参照美利坚制定,所以才有那么多地主武装,而一大武器来源就是日军。

  不过杨树倒是把日军在投降后用武器花式换粮食的情节,拍得趣味十足。

  这也是他从《三体》改编中汲取的教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传播力之后,就得对自己表现什么有所选择,有个专门的词汇定义这种自觉性,叫社会责任。

  但这都是次要情节,他写剧本时,将主要矛盾聚焦在土地上,而且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引发许多冲突,与一般的抗日剧有很大区别。

  从收集的资料里也能看出来,当地农民和游击队特别反感日军种地,始终想法设法予以打击。

  这似乎有某种特别的意义,日军虽然关内关外都占领大片土地,但在东北有殖民,而华北地区并没有。

  虽然开荒不是为了殖民,但行径有相同之处,现在痛打落水狗当然绝不纵容,何况也不能坐视日军自给自足。

  日军当然不肯放弃,同样想法设法地保护庄稼,这种对抗从投降前一直坚持到受降离开。

  战争年代的对抗都是残酷的,宣布投降之前,任何人对日军农田的破坏都可能付出生命代价。

  而日军投降之后、受降离开之前的两三个月里,则是人性与仇恨的对抗,某种程度上更加激烈而考验意志。

  1945年8月曰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战争终于结束,但微山湖的斗争并未结束。

  其实这个说法本身就有问题,当时曰本交给盟军的《投降书》说的是“日军无条件投

  请收藏:https://m.bqq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