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十四章 卫若兰_穿入聊斋当剑仙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以示避嫌。

  “开始罢!”

  卫若兰挥了挥手。

  照例有吏员向考生出示考袋的封口火漆,签名确认,领取考袋。

  王宵确认无误,签了名,拿到考袋打开。

  试卷只有两张,一道经义题,一首试贴诗。

  经义题是:及其广大草!

  如果不是熟读四书五经,看到这种题目,肯定懵逼。

  这就是科举中赫赫有名的嫁接题,也令考生深恶痛绝。

  毕竟自大隋起,科举已有千年,而出题范围,只圈定在四书五经内,该出的题,几乎圣人的每一句话,都被翻来覆去的用过了,为了避免出题重复,近百年来,流行起了嫁接题。

  正如此题,出于《中庸.第二十六章》,原话是: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取的是极其广大+草。

  完全没有文义或字面上的联系。

  即便王宵死过一次,前世记忆清晰无比,都是愣了半晌。

  ‘娘的,卫若兰到底行不行?’

  王宵暗骂了句。

  把原话翻译过来,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山,本是由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而来,等到它高大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上面储藏。

  表面上是讲天地大道,如果题义仅止于此,肯定被贬。

  王宵前世作论文时,这类题目见过不少,简而言之,要想从诸多学子中脱颖而出,必须要在原义的基础上引申。

  当然,这只是考秀才,秀才考文采,到了举人,考的便是规则,而会试与殿试,是屁股决定脑袋。

  也就是说,秀才这一阶段,可以尽情引申,不过还要结合时局与上下文。

  原文的最后一段是:《诗》云:惟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这篇文章是赞叹周文王的,如果把当今的冲龄天子比作周文王,那么,太后就是周文王之母,文王母娴德淑良,遂有文王这样的明君。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有了思路,王宵开始书写。

  殿中,其余考生也陆陆续续开始写,渐渐地,各自的头顶开始有文气盘旋上升,王宵位列第二,自然是关注的对象,很多人不时就瞥过去一眼。

  卫若兰也一一打量着众学子。

  “嗯?”

  当看到王宵时,神情微怔,王宵头顶盘旋的文气,明显要高于别人。

  一般来说,文气以尺为界限,一尺为一品,二尺为二品,九尺为九品,九品之上,就不是人了,而是圣人。

  既便董仲舒,王通,大小戴等传世大儒,都没达到圣人境界。

  二十九名考生,普遍都是一品文气,还有些,连一品都达不到,大概七八寸的样子,唯有王宵,文气在二尺三,还隐有星星点点的精义。

  卫若兰眼神沉了下来。

  临来苏州前,金陵知府贾雨村曾叮嘱他,重点‘关照’一个名叫王宵的童生。

  在官场上,所谓的重点关照绝非字面上的理解,要反着来。

  他年纪轻轻就当了一省学政,三年期满,必然高升,本犯不着冒险,可问题是,他的恩师李守中的女儿李纨是荣国府的媳妇。

  谁都清楚,要想坐稳金陵知府的位置,就必须唯贾史王薛四大家马首是瞻,据说贾雨村的四品知府,是由贾政给跑来的。

  在错结盘根的关系网下,哪怕恩师李守中没有任何暗示,卫若兰也不能忽视贾雨村的提点。

  贾家的后台是北静王,而朝廷孤儿寡母,北静王则年轻力壮,又有贤名,朝中已经隐隐有了些不利于冲龄皇帝的风声。

  他没法绕过贾家这个庞然大物。

  如王宵表现一般,可以自然而然的贬黜,偏偏王宵文气第一,只要文章不出大的岔子,中秀才稳了。

  这会让贾雨村不满,难啊!

  请收藏:https://m.bqq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