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56章 姑苏田庄收入_红楼大名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茶室中。

  贾芸和薛蟠正说着话,外面忽然来了个小丫鬟,欠身道:“芸二爷,门外有个叫倪二的说要见您。”

  “额,请他请来说话。”贾芸开口道。

  丫鬟行了一礼后,退走了。

  不一会儿,倪二被领到茶室,向贾芸行礼道:“小的见过老爷。”

  贾芸点了点头,问:“你这些天在田庄上和甄家交接的怎么样了?”

  “回老爷话,小的和薛家派来的管事一起,和甄家的管事在田庄上作了交接,可能是甄家那边打了招呼,交接起来颇为顺利,倒没出什么幺蛾子。”

  倪儿说完后,从袖子里抽出一张纸,递给贾芸,道:“这是小的前些天和甄家管事,一同去衙门备案的五万亩地的地契,已经过户到老爷名下了。”

  贾芸将地契接过来看了看,塞到袖子里,然后又问:“田庄的佃户是个什么情况?”

  倪二道:“老爷的这些田全是上田,水源充足,沟渠等灌溉设施齐备稳固,年产量高,加上甄家这些年庇护,佃户们不用向官府缴税。”

  “农闲的时候他们再养蚕织布,补贴家用,日子虽谈不上大户大贵,却也还都过得去。”

  贾芸点了点头,这个情况跟他预料的差不多。

  七分地三分水的姑苏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更是享誉全国的“鱼米之乡”。

  姑苏很早的时候就种植水稻,是我国稻作农业的发祥地之一。

  每年出产的水稻都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姑苏也就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

  当然了,上千年来,农民的耕种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他们一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辛苦得很。

  佃户能吃饱饭,年底能扯上几尺布,做件新衣裳穿,那就是万幸了。

  贾芸想了想,又问:“甄家之前收的租子是几成?”

  “因不用向官府缴税,所以甄家收的七成租子,就这还有许多佃户抢着干!”倪二笑着说。

  顿了顿,他继续道:“老爷,咱们家的地在苏南,如果种植水稻,一年两熟,早稻在七月下旬,晚稻在十月中下旬成熟,这样一算,其实佃户收成是不差的。”

  贾芸微笑道:“那就好,你有没有调查这些年咱们家的地,亩产大致是多少?”

  “六七百斤左右,只要不遇到灾年,亩产基本可以维持在六百五十斤左右。”倪二回道。

  贾芸心里大致默了一下。

  如果亩产六百五十斤,那么五万亩地,每季就可收割稻谷三千二百五十万斤,两季就是六千五百万斤。

  晒干去壳后,如果按一斤水稻能出六两大米这个标准来算,田庄上每年就能收获三千九百万斤大米。

  除去佃户家的三成,一千一百七十万斤,还剩两千七百三十万斤。

  一斤大米按五文钱算的话,每年田庄上卖的大米,可得十一万三千多两银子。

  这还只是稻谷,佃

  请收藏:https://m.bqq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