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六百二十章 嬉笑怒骂皆为艺术_催泪系导演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形象,更非心怀大义,整日行侠仗义,纵游江湖的浪子。…。。

  而是一个个的普通人,他们忙碌于自己的生活,整日游离于市井之中,如果不是事情走到如今的境况,不会有人知道他们还有辉煌的曾经。

  而这样的人反而更加吸引我们,植根于现实,他们的形象取材于我们的生活,也许你周边就有这样的人,他们做着普通的工作,身体中却有极大的力量。

  结局符合李易导演在这类电影习惯的传统的做法,拥有着两种解读,一种自然是大众以为阿星放弃了原来想加入黑帮的想法,拥有绝世的武力最后走回平淡,自己开了一家店。

  另一种则是这一切莫过于是男孩的一场梦,他在梦中幻想了一个拥有绝世武功的世界,而那些武功的拥有者正是自己身边的人,死去的人重新复活经过糖果店,年老的乞丐多年从未改变过自己的容颜,英雄主义不过是一场美好的梦。但无论如何,感谢李易导演给我们呈现的这一场视听盛宴。”

  对于《功夫》观众也好,影评人也罢,亦或者是媒体人,似乎都有着别样的情绪。

  杜向海的解读又是另外一个方向的。

  “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功夫片,喜剧片。

  首先,电影的喜剧成分先不谈。从表现手法和叙事方式来看,我觉得这部电影的艺术性太高了。另外这部电影的内核相当有深度。功夫这种形式,完全可以可以上升到民族精神层面,而导演又将它转化成了哲学思想,究竟什么是功夫,究竟什么是强者。

  其次,从喜剧的角度,这部电影的世界观很是复杂,但也符合常理,虽然里面有许多武侠小说的情节,但也是可以接受的。但里面的人物总是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神经质”,这也是这部电影笑点的基础,可以说在思维上通篇都没有什么正常人。

  搞怪需要吗?无厘头需要吗?手舞足蹈?低俗情节?这些东西不能说完全,基本没有在电影中出现过。

  但是,观众还是觉得这部电影真的很好笑,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这才是这部电影,最值得讨论的地方。

  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便是将以往用来喜剧化的情节,改成了夸张化和荒诞化的处理。而且这种夸张化,完全建立在导演的个人的想法上。

  举个例子来说。

  阿星和包租婆比赛跑那段。为了凸显两者的速度,跟汽车对比反而平平淡淡,反而是他们的腿变成了风火轮,身上插的刀变成了后视镜才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地方。而这种情节,我唯一能想到的参照物就是《猫和老鼠》。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便是最好的解释。

  还有之后包租婆以一个跳水的动作摔向广告牌后一下崩出来那么多东西。就算你可以想象会出来东西,但想象不出来会搞出一种天女散花

  请收藏:https://m.bqq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