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 初衷是同情,核心是伤痕_催泪系导演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算是伤痕电影,这里说的伤痕,不仅包括演员演后的那种感受,也包括观众在看后心里所留下的那种淡淡的哀伤。

  “为什么会想到这个故事?我的意思是,你想拍这个故事,心里是怎么想的?”陈问突然问道。

  这个问题,李易总不能回答,这是金手指,不是我想拍什么就拍什么,而是我有什么我才能拍什么啊。

  “我也很好奇,如果拍这部电影,你会用什么样的姿态,或者说,什么样的方式去拍?这种电影可不好拍啊!”唐路自己也是导演,所以,他问的问题更偏向导演。

  有些电影,或许导演的确只是工具人,但是到了李易这个层次的导演,可以说,他的想法,就是电影的灵魂。

  而就像唐路说的那样,《本杰明·巴顿奇事》这种电影,可以说是最难拍的电影之一了,第一个难题在于没有什么可参考的对象。

  对于演员来说,本杰明·巴顿的角色是很难演绎的,因为,我们通常来说,都是生老病死,从年幼到年长,从婴儿到老人,可是这里面却反过来了,那么问题就来了。

  故事的主人公,本杰明·巴顿,整个童年都被垂垂老矣的人群所包围,时常面对死亡的他却能十分适宜的应对,这本就是一个心理挑战,尽管他的心理成熟度很低,仅仅是个初生婴儿。但是试想想,如果我们刚出生时就面对一大群85岁左右的老年人,我们会有什么样的体会?

  这种体会让演员自己去演,真的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因为,没有人有这样的经历,所以,甚至找不到可参考的对象,这个时候,导演就很关键了。

  演员不知道到底需要演出一个什么样的感觉来,凭空作画是很难的事情,这个时候导演,就必须有自己的清晰的思路,告诉演员,我想象当中的是如何如何的。

  至少需要指出一个方向。

  然后就是电影的核心思路了,对于电影来说,这一点显然是至关重要的。

  伱需要这部电影展现出来,仅仅只是讲述这么一个故事吗?

  这的确可以,但是同一个故事,不同的导演拍出来,为什么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就是因为,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是有着不同的理解的,而李易的电影,他自然需要赋予电影自己的主题。

  电影的主题风格是什么?

  黑暗的?还是是暗淡的?亦或者同时也有些扭曲的?

  “我的想法?我认为关键在于,必须确定同情本杰明的真实原因,是因为他的疾病,还是因为他的‘诅咒’,或者是其他。这或许会是整部片子的基础,我相信只要坚守了这个基础,就能解释为什么在片中他就是要去到那些他该去的地方,找他应该找的人,做他应该做的事。”李易想了想说道。

  “同情吗?”众人都有些讶然,没想到李

  请收藏:https://m.bqq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