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二五章 物富民丰_梦入红楼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子弟的龙门。因而,这些人,多有一股仇贵蔑富的心态。

  贾清先前一副张扬的出行方式,早就让这些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得中举人的人心生不满了。后来见贾清无视“老大”的地位,抢先上了拜帖,顿时找到了由头。

  这才有了这个长得和瘪三一样的为唐解元“打抱不平”。

  此时看唐解元先行低了头,虽然更为不满,但也不好再说什么,只是将头望向了一边。

  没人生事,贾清自然不会多事。这些人,才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人。

  和贾清不一样,对贾清来说,举人、进士只是多一个点缀。而对他们来说,就是进入仕途的唯一希望。况且,明年春闱大比,那才是真正的战场。

  因为,加入了比北直隶更为强势的南直隶。这些人,金榜题名的机会太渺茫了!纵然侥幸得了个三甲,还要等到吏部出了空缺,才有那么一丝机会出任外官。

  一般来说,普通三甲进士,外放不了知县,一般也就是个县丞、县尉。等爬到高位,那不知是多少年之后的事了。

  至于没得到外放机会的,大概就只能凄凉一辈子了!京中穷酸小官,多如牛毛。

  对于这些人,实在难以让贾清多正视。倒是这个唐解元,长得风度翩翩,前途也敞亮。

  和其顺便说了两句客套话,就有李府管家引了一个举子出来,然后道:

  “有请贾举人入府。”

  ……

  和大多数文官的府邸一般,李府也没有多奢华,但胜在清幽雅致。格局也和方守的府邸差不多,都是两进的大宅院。

  李珍的书房之内。

  李珍笑看着恭肃的站在屋内的贾清,道:“你就是圣上钦赐的贾家文林郎,国朝有名的少年神童?”

  “学生不敢妄称神童,只是偶得圣上隆恩,赐了官身。”

  李珍点点头,又问:“你今年几岁?”

  “将满十二。”

  李珍叹道:“居然如此小的年纪!你那篇策论我印象很深,至今记得,却不知你小小年纪如何有了那些大胆的想法?

  可否给我说说?”

  贾清道:“学生所作策论,不过凭空妄想,纸上谈兵而已,却算不上什么见解。

  若是老师有兴趣,学生倒是愿意为老师细说学生的想法。”

  座师是师生关系中较为牢固的一种关系了。所以,为何每届科举,各省乡试的主考都是皇帝钦派信重的大臣前往,不过是为了给臣下刷名望罢了!

  因此,贾清唤李珍一声老师是毫不为过的。而李珍,在看重的前提下,一般也会不吝赐教的。

  “老师可能知道,学生是大家族子弟。我家人丁不少,人员复杂,每年各类开支甚巨。

  而我家的进项主要为两项。一为田庄所出,包括族中祭田和普通农庄。但是,尽管所拥良田甚巨,每年产出亦是远远不够族中开销。

  其二,街面商铺。虽然鄙府中长辈皆不屑于商事,但不可否认,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远超农庄。

  但是,由于为鄙府做商事的家下人往往得不到重视,所以偷奸耍滑者甚多,甚至于中饱私囊。以至于产业日微,甚至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

  学生从小耳濡目染,深知我家早已是在透支祖宗恩泽。面上虽还光鲜,内里却早就是寅吃卯粮了。

  由小见大。一家如此,一国又如何不是这般?

  国家财富大量掌握在商人手中,而其却没有相应的地位,整日里处在朝不保夕的状态,其势必会四处找寻保障,以至于大量钱物落于私人之手。

  而这些原该收入国库之中的钱财,流入官府、权贵手中,却不会产生善政,而是造成罪恶的来源……

  所以,学生这才大胆提出‘宽农重商’这样的概念。让农民少交税,商人多纳税以获得地位。并以为此法不但可以增加国库收入,造成国富。

  假以时日,必能使得整个大楚的百姓安居乐业,物富民丰!”

  请收藏:https://m.bqq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