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5章 名称问题_磷火常同日色鲜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勇。农民军冲到墙下,乡勇们便把石块噼里啪啦地砸下来,这么近的距离上,射箭也是一射一个准。火器来不及装填,都扔在了一边。八队从绥德带来的火铳,倒是都老老实实地到了射程之内才开火,战前王瑾反复恐吓,谁要是敢在离寨墙超过三十步的地方开火,回来就等着掉脑袋吧。八队使用的火铳基本上都是三眼铳,与其说是火铳,倒不如说是能开火的大铁棍子。三眼铳在明军之中能大量装备,自然有它的优势,操作简单,价格便宜,也比较耐操,还能当近战武器用,王瑾过去当明军时也挺喜欢这种武器。但要说射程和精确度……算了,不提也罢。在三十步的距离上开火,能不能打死敌人也得看运气,这还是因为敌人是不披甲的乡勇,如果是身披重铠的精锐家丁或者女真武士,从远处射来的三眼铳弹丸顶多让他们像刚才的李过一样摔个跟头。再加上明末的火器大多偷工减料,王瑾过去使用三眼铳时,一般都是在十步以内才开火。能伤到敌人自然最好,如果不能,抡起来就照敌人脑袋砸下去。

  过沟、爬墙的过程中,石块、檑木雨点般打下,还有滚烫的开水热油泼来,爬墙的人不断被打倒。但农民军蜂拥而来,很快就有人登上了寨墙。高杰第一个爬上墙头,一刀砍在一个乡勇腿上,但另一个乡勇挥棍在他肩头重重一击,高杰大叫一声,从寨墙上摔了下去,地上的土质较软,他很幸运地没受重伤,但也跌得七荤八素,感觉屁股都不是自己的了,半晌都站不起来。其他掉下来的人就没这么走运了,有崴了脚的,有断了腿的。

  这时,寨子的北门和南门打开了,各有一队乡勇杀了出来。乡勇敢出寨反击,倒有些出乎李自成等人的预料,不过农民军的军官中有大量的官军老兵,对这种基本的变故还是有预案的。王瑾在中军帐内打出一面蓝旗,左右摇动,刘芳亮与贺宏器各带一路人马,分别迎战北侧和南侧的乡勇。

  两队乡勇各有三百人左右,而且士气不错。就算是杨姓和高姓的人,也担心流寇破庄之后受到伤害,一旦涉及保卫家园,老百姓的斗志总是不容小觑的。双方厮杀得十分激烈,农民军占不到什么便宜。

  很难给王瑾现在所在的集体一个准确的名字。叫义军,太过高大上了,王瑾自己都不觉得自己是义军。义军是要吊民伐罪,解民倒悬的,而他们充其量算劫富济贫,而且不可能保证杀掉的每一个人都罪有应得,比如说今天,死掉的人里就会有很多是稀里糊涂跟着上战场的普通农民。叫流寇,未免贬低太过,他们的纪律可比官军好得多了,论历史贡献更非官军能比。叫农民军?虽然大部分成员是农民出身,但骨干却没有几个是农民,反倒是他们今天的对手,几乎清一色是农民。叫“流民军”或许更恰当一些,但是又几乎没人用这个词。

  也罢,还是先叫他们农民军吧,等到所有的造反队伍都统称为“闯军”的时候,也就没这些麻烦事了。

  请收藏:https://m.bqq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