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51章 住进十元店(2)_东莞打工妹生存实录2:我是一朵飘零的花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虽然是十元店,我们都不自觉地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晚上我们从深圳各个角落回来时,都会聊聊一天的见闻。我住在上铺,邻床是一个名叫沙玉梅的大姐。

  沙姐沙姐是湖南人,八十年代初期,深圳的一家港资服装厂到湖南招工,刚刚初中毕业的沙姐就这样来了深圳,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打工者。那时的沙姐年轻漂亮,很快工作中认识了来自河南的丈夫。虽初当初双方家里都嫌远,但两人爱得难分难舍,还是力排众异结婚了。

  两人婚后不久就有了孩子,他们把孩子送回河南老家,继续在深圳打工。2000年初,两人见孩子也渐渐大了,就回到河南,用多年的积蓄,开了一家小服装加工厂。

  虽然服装厂的生意很红火,但夫妻俩的感情却越来越差。原因很简单,当初和丈夫在深圳时,他们不约而同地使用深圳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但一回到河南,丈夫就被打回了原形,只剩她留在原地。

  首先是饮食习惯问题。河南的主食是面,这让吃了三四十年米饭的沙姐难以忍受。有几次,沙姐自作主张做了米饭,结果公婆一家仍然吃面,他们说米饭吃不饱,沙姐那个自幼在河南长大的儿子,更是“无面不欢”。

  沙姐也同时发现,地域差异实在是太过可怕的东西。河南和湖南相隔千里,不仅是饮食习惯不同,文化差异、风俗习惯等等都完全不同。每当丈夫的亲戚邻里在用河南话聊得热火朝天时,她就象是个局外人。

  她也曾试着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河南人,但失败了。不要说一个人自幼养成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事实上,湖南文化己深入骨髓血脉的沙姐,对河南文化也十分抵制。

  无奈之下,她希望把厂搬回湖南或深圳,这个提议,立刻遭到了丈夫的强烈反对,儿子也坚决地站在了父亲一边。

  无数次的激烈争吵后,她和丈夫的感情及家人己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终于,当一个并不比她美、并不比她能干甚至并不比她年轻的女人出现在丈夫的生活中时,她知道一切都完了。

  好在丈夫并非无情无义,给了她一笔钱做养老金。她拿了这笔钱回到了湖南,但家里早己经没有了她只瓦片砖。她只好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做为安身之所,几经折腾,那笔养老钱很快花得差不多了,她不得不再次来到深圳。

  但以她的年龄,连做流水线的资格都没有了!

  在讲述这段经历的时候,沙姐反复说着一句话:“地域的差异,实在是太可怕了。”

  但沙姐人很好,如果回来得早了,她就会带我到处转悠,寻找性价比最高的能填饱肚子的东西。在这种转悠中,我惊讶地发现,深圳不仅有高楼大厦,大厦背后竟然有巨大的阴影;深圳不仅有霓虹灯,霓虹

  请收藏:https://m.bqq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