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十九章 阅卷(三)_娇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出来的,恐怕也有人信。

  墨义的两张答卷是傅顺霖特意单独拿出来的,他也早已看过无数遍,于是放在一边,任由其他人传阅,他只把那份被两位大儒批了上上等的策问拿在手上,囫囵读了起来。

  只看了个开头,他就不由自主地把速度放慢了下来。

  这并不是一份用来书院应考的策问卷。

  或者说,拿来做一份应考的答卷,实在是有些埋没了。

  傅顺霖也是朝中做过官的,虽然一直仕途不顺,后来被清鸣书院诚心聘请过来当了司业。可到底外放了许多年,知过一方百姓,治过一县政务,他的眼界比起普通的官吏,要更开阔许多。

  能被以文章著称天下的柳伯山点为上上等,这一份策问的质量不言而喻,然而与傅顺霖想的不一样,他本以为这是一篇针砭得当,内容详实的策问,申而论之,引而述之,当然,文采自然也要上佳,这才配得上“上上”的评等。

  然而……

  他把最后一个字看完,有一瞬间连呼吸都屏住了,过了好一会儿才又从头仔细地重读一遍。

  旁边早有等候已久的老师挤了过来,催他快些看,见他并不回复,索性凑着头,三人一卷地读了起来。

  傅顺霖当真是没有心思理会别人。

  他将这一份策问卷反反复复研读了好几遍,又回头去看了糊名处的籍贯、年庚。

  刚满了十一,堪堪虚岁十二。

  这样一篇文章,当真是这个年龄的学子能写出来的吗?

  难道是写错了年庚?

  脑子里刚闪过这个念头,傅顺霖就摇着头自己否定了自己。

  怎么可能,每个考生报名时都需要提交户籍书,经过书院、县衙的双重审核。差个几岁也许看不出来,总不可能一个中年人去装扮十二岁的小子,也被人相信罢?

  他正想着,忍不住又回头去看了看文中的几个段落。

  这样一篇策问,哪怕拿到科举之中,一样能高中。

  他随手拿过放在桌上,早已拆过糊名的另一份策问答卷,这份答卷署名乃是蔡州睢县张洪钩,作者今年已经二十七岁了。

  这也是一位有名的才子,二十五岁前除了读书,一直在天下间游历,直到去岁才来了蓟县,自行递了文章给清鸣书院的厚斋先生,在蓟县名扬一时。

  张洪钩的这一份策问答卷是傅顺霖批阅的,文章也写得很好,许多论调都叫他拍案叫绝,为此,他还特意打了上等。当时他一边看,心中一边在想,都说书生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可不行千里路,又怎么知千里事。张洪钩的文章,比起其余人的,明显要深刻许多,从延州论述到天下,从天下论述到民间疾苦,以战、不战为题眼,笔调沉重却又不冲动,更显得高屋建瓴。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这本该是此次良山策问的头名。

  傅顺霖又回头看向了手中这一份顾延章的文章。

  明明已经读过许多遍,可现在再看一回,还是觉得胸中血气激涌,无法自抑。

  他闭上眼睛,缓和了许久,这才从那股悲怒又心痛,激愤又仇恨的情绪中稍微脱开出来。

  请收藏:https://m.bqq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