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8章 兵分两路_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南北,天下震动,朱允炆在得此消息时更是如遭暴击,他的谋划,全乱了!

  好在他刚刚听从严济的话语,派人去通知傅友德,应该还来得及。

  而燕王以朱文正为帅,将兵十万西进的消息,也很快传到了冯胜的耳朵里,而这个时候,燕军已经到了山西的边缘了。

  在判断了一番面前城池的坚固程度,以及燕军的速度之后,冯胜果断放弃继续围攻代王,率主力东进,准备决战燕军。

  反正,早晚要打的。

  不过,他依然留下了两万部队,以一员偏将率领,继续攻城,当然,与其说是攻城,倒不如说是看住代王,避免被偷屁股。毕竟两万打由一万固守的坚城,这可不容易。

  而朱文正,为了避免代王被杀,也派了严铿率部从晋北的灵丘向西,救援大同。

  而冯胜在得知消息之后,立刻派出平安,率军三万拦截。

  而他自己也带着十三万人,对上了朱文正的八万人。

  虽然燕军的兵力较少,但是刚刚大胜,士气高昂,而冯胜二十万大军耗费十天没能攻下大同,多少还是有一些士气滑落的。

  更重要的是,其实冯胜自己,战意并不高昂。

  实际上,靖难之役中,除了两军的上层人员之外,其余的官僚,立场并没有特别坚定。因为谁赢了,都是姓朱的当家,他们更多的是在观望,谁赢了他们跟谁。

  比如说平安与大名鼎鼎的盛庸,他们其实也不是抱着什么以死效忠建文的念头打的,就是纯粹完成京师的任务。

  在燕王即位之后,他们都选择了投降。

  在大多数人眼里,谁在京师,他们就跟谁。

  这还是原时空朱允炆名正言顺的情况下,而在这个时空,武臣对于朱允炆的登基,实际上是心怀不满地,像冯胜这种老前辈就更不用说了。

  朱文正是为了自己晚年最后的辉煌在拼命,而冯胜却是心不在焉,并不想全力对敌。

  两个人水平差不多,但是心态却截然不同,这也严重影响到了战局的走势。

  交战数场,南军屡屡退却,没有出现决定性的大败,但是也折损了几百人马,士气低落。

  而冯胜虽然放水,但你要他直接打败仗或者投敌,那是不可能的,他决定坚守不出。

  两军,就这么对峙了起来。

  战场的中心,转移到了北边。

  平安是南军的一员骁将,他是朱元璋的养子,跟曾经跟随朱棣出塞,了解北军的战斗方式,因此奉命率军拦截严铿的部队。

  但是平安固然了解北军,但是严铿的部下,却不是步骑交加的北军,而是彻彻底底的骑兵部队。

  燕王调走了他的燕山右护卫,但是却给了他一支更加强力的军队。

  之前与辽王交战之时,有大量的蒙军被俘获。

  在历史上,这场战役是一场驱逐战,仅仅只是把辽王赶走了而已,俘虏的少数蒙军也被打散编入明军。

  但是这次不一样,蒙军太多了。

  于是在严铿的建议下,朱棣精选出了两万精锐,单独成为一支骑兵部队。

  朱元璋得知此事,还特地为这支蒙古人组成的骑兵命了名。

  顺义铁骑。

  请收藏:https://m.bqq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