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73章 五花折桂_苟在仙秦炼诡修仙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种作诗的渴望。

  这一瞬间,不知道有多少稚嫩孩童开窍,得到文气沾染,以后思维敏捷,有望在诗文上有所造诣。

  其中,有一个孩童名叫方仲永,本来只是农家弟子,看上去呆呆傻傻。

  却有数枚文字融入他的体内,呆滞的眼神瞬间变得无比灵动,竟然无师自通,指物作诗。

  如方仲永这般的幸运儿,在长安城并不在少数。

  要知道,灵文化形,文气落城,教化一方,其文气和证道者的文章息息相关。

  李太白以诗证道文宗,诞生的灵文和文气都与诗天生契合。

  融合灵文能够提升诗才,形成一位位诗文真种子。

  自此以后,唐州诗坛定然人杰辈出,诗才冠绝仙秦一百零八州。

  柳河东看着满天飞舞的灵动文字,文气横空,弥漫不消,脸上的惊讶之色也是越来越浓。

  他自诩见多识广,也没有听到过谁证道文宗时,能引动如此多的文气,诞生如此多的灵文。

  如此恐怖数量,几乎是正常文宗能够引动文气、灵文的五六倍以上。

  没错,他和韩昌黎就是属于正常文宗范畴,以阐述儒家经义至理证道。

  一般来说,文章越符合儒家圣道,引动的文气越多,衍生的灵文越多。

  而诗词歌赋篇幅有限,哪怕是才高九尺的佳作,也远远逊色于阐述儒家经义。

  可李太白却凭借自己创作的上千首优秀诗文,量变引发质变,完成了最终的逆袭。

  “壮哉李太白,异象盖古今!此后,谁敢言诗赋乃是小道?”

  诗圣杜子美朗声一笑,声音中满是自豪与兴奋。

  自儒圣道化文曲,门下七十二弟子受其恩泽,尽皆证道圣贤,被世人并称为“儒家七十二圣贤”。

  其余三千弟子,也在文曲恩泽之下,臻至大儒境。

  儒家圣道起源于儒圣,由儒家七十二圣贤和三千大儒共同发展壮大,成为当世第一显学。

  因此,阐述儒家经义,注解圣贤典籍,最容易贴合圣道,证就圣贤的几率越高。

  如横渠先生,凭借着“横渠四句”,引得文曲星垂,铸就圣心。

  若非天不假年,未能在寿元大限前,凝聚出圣魂,儒家将再多出一位圣贤。

  即便如此,横渠先生也被世人尊称为“虚圣”。

  如司马相如,一篇《凤求凰》,千古名赋,却只是文宗而已。

  儒道九十九位圣贤,皆是以经义凝聚圣心、圣魂,证就圣道,无一位以诗词歌赋证道。

  李太白的出现,却给所有主修诗词歌赋者带来了光明,带来了证就圣贤的希望。

  诗佛王摩诘、诗魔白乐天、诗鬼李贺等诗坛大家,见此景象,古井无波的脸上少见的流露出笑容。

  从文运的趋势来看,诗词歌赋之道越发完善,有证道的希望。

  作为当世诗坛大家,他们自诩诗才不弱无人,同样有证道圣贤的希望,自然颇为欣喜。

  

  请收藏:https://m.bqq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