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517章 心性_大明国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性”,人在禀气的过程中,有禀之正,也有禀之褊,禀之正则得性之全体,为纯善;禀之褊,则得性之一部分,人性便会善恶相混,就形成了气质之性。

  由此,可以得到张载基于“太虚气本论”得到的“性二元论”的全部公式。

  第一公式组:

  ①太虚+气=性

  ②性+知觉=心

  ③(太虚+气)+知觉=心

  第二公式组:

  ①太虚+气=性

  ④太虚的湛一之性+气的攻取之性=性

  ⑤天地之性+气质之性=人性

  第三公式组:

  ⑥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知觉=人心

  所以明白了吗?

  张载把至善归为天地之性,而人性的气质之性则是善恶相混,这就为历史上关于人性的善恶找到了合理的解决办法。

  一方面,张载继承孟子的性善论,承认人性本善,但是另一方面,本善的人性中恶从何来却是孟子性善论始终无法解决的问题。

  张载将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既保证了人性善的先天依据,也说明了人性恶的来源,暂时解决了儒家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

  而眼下张载的“太虚气本论”已经被姜星火证伪,张载的“性二元论”先天推导上,就塌了一半。

  所以反方的辩手们才这么着急。

  要是另一半也塌了

  “天地间就是一个道理,性便是理!”

  杨士奇佯作镇定,大声道:“人之所以有善与不善,只缘气质之禀各有清浊,便是用这细胞来解释,也是爹生娘养各自带出来的。”

  “谬矣。”

  姜星火只是摇头:“以性求性,妄意有一物可指,终失面目。”

  “以性求性,以气质之性求天地之性,这四个字倒是精妙。”

  胡季犛细细品鉴,不动声色地想道。

  在程朱理学的理论体系里,气质之性以天地之性为根源,是从天地之性中流出,但气质之性又是天地之性的安顿处,没有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是不可分离的。

  但姜星火显然不这么认为,他不认为性是超验的实存。

  “性本无所谓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分别,横渠先生所言天地之性源自太虚,实乃虚妄,太虚不存于世,性即在形而后有之中。”

  姜星火极为笃定地说道:“性非是理,性乃是心之性。”

  “朱子以未发言性,仍是逃空堕幻之见。”

  姜星火虽然没有直接叫朱熹,而是称了子,但话语中的讥讽之意,却是任谁都听得出的。

  翻译翻译什么叫“逃空堕幻”?

  说白了,就是朱熹用的还是从佛家那里缝合来的那套东西。

  “性者,有‘生而有之’之理,无处无之,如:脑能思,脑之性也;耳能听,耳之性也;目能视,目之性也。”

  姜星火的意思就是,所有的“性”落在人身上,都有对应的器官去承担功能,即便大而化之

  请收藏:https://m.bqq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