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93章 空战_大明国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王之所在,仅此而已。”

  听着对方滴水不漏的回答,张宇初不知不觉间跪坐的笔直了起来。

  “这曹端果然不简单。”

  台下的姚广孝看着这一幕,也是微微有些赞叹。

  张宇初如此刁钻的难题,曹端竟然在短时间内就想出了极佳的解法,这般才思,这般临场有静气,委实难得。

  这里便是说,曹端的解法,是将孟子和荀子的理论,以近乎完美的方式缝合在了一起。

  前一段出自《孟子·尽心上》,指的是王道治国是能与天地同流的大而化之,而霸道治国则是小修小补,后一段出自《荀子·王霸篇》,指的是荀子所主张的“义立而王”,事实上孟子与荀子界定王道的区别确实不大,其本质原因是在原始儒家的理论里,君主治理国家是需要依托于某种政治理念的,而王道选择的“德行”、“仁义”,作为一种性质偏“软”的政治理念,能够长久地、如同不息川流一般调理百姓的怨愤,这才是更加长久的统治方式。

  曹端以此为出发点,先解释了王道不在治理国家范围的大小,从根本上否定了张宇初的设问陷阱的前提,随后指出了“义之所在,王之所在”,避开了关于永乐帝相关问题的直接回答。

  至于永乐帝到底有没有“义”,你自己判断,伱不是最擅长“俺寻思”吗?反正我是不会正面回答的。

  回合主动权现在来到了曹端的手里,曹端当然知道要避开关于任何可能涉及到心性的雷区,新的心学到底如何破解,他一时半会也没想明白,既然想不明白,那就干脆不碰。

  那么,不从帝王私心之类的地方着手,又该怎么进攻呢?

  曹端思忖片刻,缓缓说道:“王道者,求仁矣,仁之所在,在德不在力。”

  这句话乍听很普通,但仔细咀嚼却别有深意,之前说过,孟子和荀子都认为王霸道的终点都是“仁”,但曹端给出的命题是,王霸道的实行方式是不一样的。

  曹端的解题思路就相当于:

  王道→仁→德

  霸道→仁→力

  由此,将王霸之辩,通过“仁”这个中介,转变为了“德力之辩”。

  德行和武力,就完全不涉及到心性了,因为这两者,都是被施加者对施加者的主观评价,而非施加者的内心行为。

  张宇初眉毛轻轻挑了一下,脸色沉静下来,道:“敢问‘德’指的是什么,‘力’又该指什么呢?”

  没有到张宇初的主动回合,但张宇初这么问了,不管是存了示弱惑敌意思,还是委实不知道,其实都落入了下风,因为这种反问一旦没有察觉到对方的差错,是极其容易将主动权拱手送人的,很容易造成一步错步步错,最终无可挽回的下场。

  曹端朗声道:“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

  “事或可以德怀,或可以

  请收藏:https://m.bqq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