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58章 诏狱扫盲班_大明国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夏原吉看着地面上井井有条的程序,愈发地感慨。

  这似乎,极大地提升了办事效率?

  姜星火继续说道:“先说懂术数,伱们觉得完成收税需要了解术数到什么地步?需要多久才能训练一个人弄明白?”

  “虽然俺整不明白。”朱高煦指着地面说:“可俺觉得,起码也得十年八年吧?毕竟那些账房从学徒干起,一般也就是小十年,才能当上‘大算盘’。”

  作为天底下最懂术数之一的人,夏原吉倒是给出了不同的理解。

  “一年就差不多了账房那是怕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不肯教真的。”

  事实上,这也是夏原吉根据他的数学知识,得出的结论。

  华夏文明并非没有点“数学”这个学科点,事实上,华夏文明的数学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这种领先,是以千年来计算的。

  至于姜星火前世看得无脑历史小白爽文里,动不动就九九乘法表震惊秦始皇,那更是扯淡!

  须知道,春秋时期的《管子》就已经提到“安戏作九九之数以应天道”;在战国时代,九九口诀已经相当流行,诸子著作如《荀子》等已把乘法口诀的文句作为论证来引用了。

  到了南北朝的时候,祖冲之更是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也就是《九章算术》所提到的割圆术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上千年。

  那么,既然华夏文明的数学研究历史如此悠久,为什么后来落后了呢?

  是我们缺乏总结性的书籍,以至于后人要重新摸索前人走过的路吗?

  不是的。

  《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五曹算经》、《孙子算经》

  不说基础和进阶数学问题基本囊括,也可以说是说所漏着百不存一了。

  根本原因在于华夏文明的数学,作为单独的学科,在古代封建王朝与农耕传统造成社会风气的压制下,先天性地缺乏重视和普及,仅限于“够用就行的状态”。

  那么怎么打破这种状态呢?

  姜星火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两点。

  第一,降低数学的学习门槛,推广(非发明)更容易使用的阿拉伯数字。

  第二,完善数学的形式逻辑,撰写由易到难,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数学教材。

  形式逻辑在中国没有发展的结果是,我们的华夏文明见长于归纳,但是缺少形式逻辑,缺少演绎的、严格的框架,同样缺少严谨的定义。

  譬如数学上有二项式定理,中国历史上有杨辉三角形,展开以后实际上就是二项式定理,但是它的表述和思考方法不一样.杨辉三角是中国古时候的数学家为解决高次开方问题找到的工具,但当时的著作中没有给出具体推导过程,所以后世人只能认为杨辉三角是当时的数学家通过归纳总结发现的。

  而二项式

  请收藏:https://m.bqq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